English Version

|资料库|招标|招聘|

民间灾害应对友成模式

    以“三个第一”和“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创立机制”为核心标志,友成在应对突发灾害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友成模式”。

    所谓“第一时间”包含两个含义,第一是及时,其次是预见。及时性要求对事件高度敏感并作及时反应,这种敏感性通常来源于人道主义的驱使;预见性则要求战略眼光和专业能力,具有对事态发展的预判能力。
    所谓“第一现场”,就是说公益组织必须尽可能地靠近事件现场,这样才能对事态发展和现场需要有最直观的把握,从而提供满足需要的服务;“第一现场”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公益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必须尽可能地深入第一线,这样才能根据现场事态的发展局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做到信息准确、执行迅速。
    第三是 “第一需要”,它意味着公益组织必须以突发灾难中受助群体的需要为最高目标,没有任何机构利益和个人利益可以凌驾于其之上。这意味着以开放的态度最大限度地积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努力组织调动一切愿意参与救灾义举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抗震救灾这一巨大社会需求与八方支援的资源供给的有效衔接。这一点比前两点更为可贵。第一时间的反应和第一现场的出现究竟是以谁的需要为第一需要?这是一个理论上简单而实际上复杂的问题。在现实中并非所有参与救助的主体都能守住以满足灾难群体的需要为最高目标。各种主体都会在事件中寻到自己的位置,但这个定位是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往往会关系到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或者社会效益。
 
友成模式具备的几个特点:
    第一、友成模式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行动快速、动作准确。
    第二、以“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和创立机制”为运作模式。
    这样使我们可以将有限的救灾资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社会影响,确保社会各方爱心力量得以最快的速度最适当的方式落地,从而形成社会爱心的良性循环。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创新的理念、开放的胸襟和系统性的战略思维。
    第三、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和行动保证救灾效果的深度和可持续性。
    从参与救灾行动的各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看,友成坚持“我们是平台式的组织”的定位,以开放的方式,为多方提供服务和协调,成为各方力量联系和整合的纽带,甚至起到枢纽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友成是公益理念的倡导者和爱心落地的服务者;对NGO而言,友成是和政府沟通的协调者和物质资金的支持者;对政府而言,友成是查漏拾遗的协助者、多方力量的协调者和人力智力的资源库;对灾区群众而言,友成是贴心的帮扶者而不是替代者、代言者和施舍者;而针对志愿者而言,友成是组织者和服务平台提供者。
    第四,有效、专业的志愿者体系的是应付突发性灾难的有生力量。
    友成的志愿者动员组织体系“友成志愿者驿站”为灾害应对提供了有效依托。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证明,大批的个人志愿者,只有经过有效组织化才能使自己的志愿行为“正当化”“有序化”和“有效化”。友成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友成的志愿者动员具有“高端性、机动性和可复制性”等特点。
    如果说“创建多方协作机制” 汇聚和整合各方资源是友成模式在赈灾行动前期的最重要特色,那么在漫长的灾后重建时期,乃至未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长效机制上, 友成“志愿者的组织动员体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将是友成深度参与发挥公益组织力量的重要途径。
    第五,文化和能力是保障公益组织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高速执行力的保障。
在突发事件面前,一个组织的即时反应和行为方式,与其平日长期的组织文化和机构价值观不无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我们认为,社会公益组织与政府机关、企业应该有所不同。因为以人道主义为天职的社会公益组织则更强调“以人为本”,一切首先出于人本心向善的自发自觉的内在驱使。只有这样,在突发事件面前,才会不顾安危全情投入,才能不计个人及自己组织局部的得失而开放自己所有的资源,才能不浮于表面作秀而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努力做到,既追求政府机构的严谨和公信力,又确保企业的高效而避免陷入官僚主义的陷阱。



首页|站点地图|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技术支持: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