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资料库|招标|招聘|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友成新闻 >

友成新公益学社2013夏季开讲,探讨社会创新前沿实践

设计一款不需要地图的导航产品,这个疯狂的想法是可能实现的吗?社会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她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6月20日,北京,“社会创新国际前沿实践与中国发展思考研讨会”正在举行。

本次研讨是友成“新公益学社”的交流活动,“新公益学社”是由友成基金会发起,诸多活跃在当今社会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的、非组织化的思想团体,也是社会创新的思想者和行动者跨界对话,经验切磋、智慧启迪的平台。

而本届“新公益学社”与以往不同的特色,则是如王平理事长所言:把跨界的人士聚在一起,让实操界的、真正身体力行在做社会创新试验,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示范价值的优秀社会企业家聚在一起。

 

国外创新案例的激荡

主讲嘉宾、非营利组织Greenchina lab创办者包宇从国外的几个创新案例开始,引发了全场对于社会创新的思考。

WEI用新技术推广中医理念,以色列Waze公司免费又好用的活地图,通过研究实现创新的德国CeTIM 技术创新管理研究所以及NiTIM研究生院...

 

再谈社会创新:推动创新的创新

“创新就是让知识变成财富”,包宇在他的分享中为创新的定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关于财富如何定义,在会场又重新引发了一场讨论,在社会创新领域,财富指的是社会效益,只有产生社会效益的创新才能叫社会创新。

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从公益角度结合友成的实践来诠释社会创新,他指出,实现资源的善用是社会创新的关键,优质的资源一定要通过新的创新模式来分享。作为公益要想办法使创新如何变成财富,而财富首先受益的是一些特殊群体或者贫困人口,公益行动和创新一定要落实的结果上。

社会创新领域资深研究者、著名媒体人、《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将创新比喻成资源的集合器、财富的放大镜。在他看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创意就是创新。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跨界,维基的众包的生产方式是创新的基本模型,能够创造价值才能算得上创新,社会创新就是要创造公共价值、社会价值。

包宇博士在分享中指出,欧洲很多国家和组织对于社会创新的定义,并没有一定要非营利的,而主要考量是一种精神,是让使用者参与到创新过程中,终极目标是用户变成社会创新的主体。这给了与会者诸多启发。

包宇的另一个身份是长江商学院的博士,他从商业视角分享了全球化的世界里商业机构所面临的挑战:知识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商业领域,这种边界的缺失已经对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

鹰眼益云创始人万涛展示了自己佩戴的一个APP手环,证明普通人使用技术的门槛正在降低,商业与公益的边界也在变得模糊。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为新技术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十方缘创始人刘丰认为灵感和直觉才是创新的源泉。周一方也反对放大技术的作用,他所理解的社会创新就是让每一个主体都回归本位,“从促进个人的改变做起、进而推动组织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和文化的改变”。

    清华大学博士林志刚反思道:现代技术包括互联网的发展,是否使人类更聪明?技术创新是否真的能够创造美好的价值?我们公益创投也好,我们的影响力投资也好,是不是真的需要大量的资金进入,就能够真正建立一种公益生态链或者公益生态系统?

包宇博士最后在总结社会创新的国际前沿特征时这样描述:全球化不是国际化,而是把全球看成无边界的范围。他提出,或许社会创新在中国有一个更大的使命就是成为“推动创新的创新”。我们需要一个创新的平台,让更多人能去创新,去切实推动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的美好。

 

新公益学社:汇聚跨界合作的心力量

半天的讨论显得自由而活跃,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这里交流、碰撞,与会者纷纷建议友成基金会在推动公益创投方面做一些实质性推动。

友成的新公益学社发起于2010年2月,至今已经开展五次活动,新公益学社以研究当代公益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为己任,倡导社会各界对社会创新议题的关注和探讨。

作为新公益学社的发起人,王平理事长表示,希望新公益学社能成为一个平台,对接投资人、研究者和民间社会组织,让真正需要得到基金支持的创新项目能够得到资金的支持;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引入国际最新理念和最新实验,推动新公益以全球化视野,用最新的技术和手段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把中国的声音发到国际上,全面参与到全球化的社会创新进程中。(撰稿:传播部王艳艳)



首页|站点地图|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技术支持: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