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资料库|招标|招聘|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媒体报道 >

【财经文摘】地震救援与民间力量的崛起

    指针永久固定在那一刻,14时28分,凝滞。

  坍陷、扭曲、残破的钟楼依旧固执、倔强地坚守在绵竹市汉旺镇广场一端,而周遭大面积的悲惨与痛苦已持续40余日,持枪警戒的兰州特警队员有序分布,神情凝重。东汽中学的瞬间凋零与巨大损失举国哀恸。原本喧嚣流动的活跃社区里,除却不断走动且全副武装的防化兵及突破防线回访的一两个焦灼的村民,一切归于死寂。

  遵道镇,气氛压抑低徊。花圈已堆积成山,连绵数百米。长长短短的衣服、棉被、沙发及各种生活器具在雨后的空气里湿润、暗淡。远远近近的村落,已再无炊烟升起,桥梁断损,房屋倒塌,亲人在瞬间就离自己而去,年幼的儿童,绝望的老人,处处流露着哀伤和凄凉。

  幸存灾民心头复杂、几近痛不欲生,多位村民在与本刊记者交流时止不住地哽咽、流泪,其巨大且沉重的惶恐、焦虑、痛苦、无助交织的心理状态显然并非机械的物资给予可舒缓。灾区情况千头万绪,其工作任务之大、之重、之严谨不可轻言“大干快上”。绵竹市常务副市长陈彦夫、副市长罗登亮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无不心情沉重。

  江苏、天津等主要省市对口支援绵竹灾区的帐篷、活动板房正在大规模兴建,工作人员冒雨工作,各种配套设施与人员构成亦渐趋成熟。在已落实的移民安置点,记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不断过往,旗帜、横幅随处可见。解放军官兵、政府官员、医疗救护队员及来自不同地区、省份甚至国家的大量公益组织及志愿者无不在紧张工作。尤为可贵的是,在此次地震救援中,NGO在中央政府主力工作之外,提供了大量的补充性服务,发挥了巨大功用,而诸多境内外基金会、慈善机构对灾区持续不断的援建更受到了灾区、灾民的肯定与拥护。

  日前,本刊记者在抗震救灾力量大本营的成都与多个NGO组织负责人有过采访交流,其中包括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地球村、根与芽、NGO备灾中心、多背一公斤、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中国社工协会、国际小母牛、特殊儿童救助基金会、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香港乐施会、香港宣明会、华民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众多非政府组织,都已经或准备提供切实可行的相关服务。

  时下,NGO已在方案探讨及信息共享、相互联合等诸多层面取得相对共识,隔阂在相对淡化,其组织规模化与体系成熟化趋势在逐步形成,诸多原本力量薄弱、规模尚小的草根力量正在以“滴水成海”的方式凝聚并已投入到灾区救援工作之中去,大量援助计划正渐次展开,而境内如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更联合大量有志企业家及文化精英,已为灾区重建发挥了巨大效用。

  6月21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0天,绵竹市政府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主办、麦肯锡公司协办的,于成都举行的“绵竹市灾后重建多方协作友成论坛”,旨在进一步探讨救灾方案设计、进一步推进灾后重建及防疫工作,其对公益组织的贡献亦提出了肯定,而在本次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四川省副省长张作哈、绵竹市常务副市长陈彦夫及副市长罗登亮、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分别发表重要观点,另有多位政府要员、境内外援建力量、公益组织密切参与,规模过百人。

  灾区重建亟需多方介入,毋庸讳言,民间力量正在崛起。



首页|站点地图|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技术支持: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