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资料库|招标|招聘|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媒体报道 >

【科技日报】对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的专访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这是国内首家由两岸三地著名企业家发起,以扶贫开发等公益事业为主要目的、以资助项目为主要运作模式的创新型非公募基金会;

    这是一个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在民政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

    这是一个致力于“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并举”、“可持续开发式扶贫”、“让爱心接力’成为永恒的慈善主体”的扶贫基金会。

    从创立之初,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就提出了与以往不同、创新的扶贫理念。

    “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的扶贫路还很长”

    在谈到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时,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王平说:“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扶贫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绝对贫困比例大幅度下降,贫困社区和人群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然而,我们的相对贫困人口数量还很大;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方面,还表现在健康、教育、环境、人文等诸多方面。”

    因此,王平认为,“我们有必要探索一种崭新的扶贫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发展道路。”

    王平表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将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推动企业家群体在参与慈善事业中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探索一条民间力量与政府相结合的互利互惠的开发式扶贫道路,同时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举,促进当代中国企业文化与慈善文化的同步成长和发展。

   “现在是民间组织更加积极地参与扶贫事业的时候了”

    记者:数据表明,到2005年底,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365万人,因此,我们国家的扶贫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生长于中国本土,又曾游学工作于欧美的您来说,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成立这样一个扶贫基金会?

    王平: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研究部署“十一五”扶贫工作时就指出,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政府减贫成就举世瞩目,而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固贫、返贫和新贫的城乡贫困人口更直接受惠于中国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如何让他们的生活质量、社会资本和人文境界得到同步提升,将是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除政府之外,广泛和深入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是一个积极有效的途径。

    中国有关的政府部门已经在尝试和民间机构合作。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就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有关政府部门积极跟进,推出了重要举措;2007年3月新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更是把鼓励企业捐赠慈善事业的政策落实在法律上。可以说,现在是民间组织,包括基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各项慈善事业,包括扶贫事业的时候了。

    从我个人来说,我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准备着投身公益事业。几十年来我所接受的教育、所有的经历都在为此作积累和铺垫。如今创办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令我终于如愿以偿。

    几年前,我开始以个人捐助者的身份接触贫困人群。在体验了助人为乐之余,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方兴未艾的中国民间公益的种种问题。企业家和许多个人在参与扶贫救助工作时,信息渠道不通畅、专业化操作手段欠缺、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致使其所从事的善举受到很大局限,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慷慨的施予却伤害了受助者的自尊心,无私的援助却培植起受助者对捐助者的依赖心,甚或播下不满和埋怨的种子;更不用说由于监督不力、管理不严造成援助过程中资金使用不当和流失等不良后果

    鉴于此,建立一个连接企业家与受助者的桥梁,帮助企业家更有效地从事慈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就是在这种社会需求的呼唤中应运而生。2006年6月,我萌生了为中国企业家搭建一个公益服务平台的想法,并得到了身边众多朋友热情的肯定和真诚的回应。

    在基金会近一年的筹备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满怀济世之心的企业家、忧心民生的政府官员、不辞辛劳的志愿者,和富有卓识的专业人士。相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们想到了一起,走到了一起。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是志同道合的企业家朋友共同发起创立的基金会,我们倡导的“达者兼济天下”的精神在这些企业家身上得到了令人钦佩的体现。

    “我们的最大特点是创新”

    记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众多民间公益组织广泛活跃于社会各领域,在消除贫困、扶残救弱、公民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组织相比,“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王平:伟大的扶贫事业将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的事业,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们共同成就的事业。所以,我们将基金会取名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马克思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就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所选择的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友成的组织目标和工作目标就是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而不懈地努力和奋斗,基金会的使命、理念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我们相信,一个社会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了也就和谐了。人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友成的使命就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解决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关系到“人”的关键性公益问题。

    我们就是要帮助仍在贫困中追求梦想的人们走出困境,拓宽视野,学习技能,建立自信,实现自立;帮助怀揣梦想、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和民间公益组织的志士仁人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并通过对扶贫理念、慈善文化和基金会运作管理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发展道路,推动中国尚在起步阶段的慈善公益事业不断走向壮大,迈向成熟。

    在众多的NGO、NPO组织中我们友成的特点是什么?我想说我们的最大特点是创新。友成公益事业的创新包括扶贫理念的创新、项目方向的创新、扶贫主体的创新、运作模式的创新以及资金管理的创新等。

      比如扶贫理念的创新。我们第一次提出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相结合的概念。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贫困现象都不只是经济的贫困。精神扶贫,这是关乎中国的前途命运的问题。在扶贫过程中我们将注重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建设,融合到具体、可视的扶贫培训、产业扶贫项目中。通过综合措施,使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相结合,提高整体扶贫效果,达到人们的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

    其次是项目方向的创新。我们强调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式扶贫为辅,但是扶贫开发一定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开发式扶贫。在选择项目上,我们将注重于推广可持续性发展项目,我们将精神、文化、科技等因素注入到政府主导的“产业化扶贫”和“整村推进”中去,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文化。

    此外,我们在项目运作主体、项目运作模式、在资产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多创新。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物质也更需要精神”

    记者:您刚才在介绍“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时候,提到一个“精神扶贫”的理念,应该说,这个理念听起来让人感觉很新鲜,也很切合当下中国的现实需要。这样一个独具创意、响亮的理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王平:我们一直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友成的最终目标是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而奋斗,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物质也更需要精神。

    什么是和谐社会?对此可能有许多方面的描述。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就要强调精神与物质并重,达到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相对平衡与相适应的状态。因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精神追求的。一个人的幸福观、价值观或人生观是否健康与心灵的和谐与否是分不开的。经济发展不等于满足感的提高,物质欲望的满足不等于人的全部需求。由信仰缺失导致的唯利是图使人们盲目追求金钱和财富;这种追求不仅早已超越了人类自身生活的需要,还造成了对人性的背离和人本身的异化。如果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内心不平衡的话,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从主观上加剧了人们内心的失衡,这才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终极根源。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所有这些都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促进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因此,从建设和谐社会出发,友成基金会提出的精神扶贫体现在两个层面: 对整个社会而言,倡导“仁者爱人”的公共精神和仁爱精神。建立体现这个时代特征的并且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当代社会优秀精神和主体价值观,实现“四海一家,相互依存;平等对待,彼此支撑;沟通分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社会和谐。

    对贫困群体、社会弱势群体而言,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性的精神状态,提倡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提倡“爱心传递”的新感恩观。在扶贫的过程中,贫困者不仅得到了企业家物质上的帮助,而且,企业家艰苦奋斗的自强自立的精神也传递给贫困者

   “友成的使命是成为一个可以容纳各社会阶层共同追求和谐的容器”

    记者:一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们也注意到,在这次雪灾中,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捐出了120万元的赈灾款,分别用于与贵州“救援志愿者行动小组”联动救灾,以及若干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灾后重建,并且派遣特使随国务院扶贫办考察湖北灾区。具体来说,“友成”怎样实践“精神物质双扶贫”等理念?

    王平:在这一系列赈灾行动中,友成实践了企业家在关键时刻对公共事务的担当精神,同时亦对基金会所倡导的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当今时代实施“精神物质双扶贫”的创新理念作出了诠释。

    我们就是在现有的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的实践提高国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基础、完善和巩固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成效,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长久的、可持续的和谐与繁荣和进步。

    每个公益组织都有其自己的使命和奋斗领域,因此在精神扶贫的实践方式上也会存在着范围和形式的差别。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是一家以扶贫为主要领域的公益组织,她一方面承载着我国优秀企业家情感和道义的重托,另一方面承担着我国各种贫困和弱视人群以及社会的期待,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工具,友成既承担着“扬善”又承担着“扶弱”的功能。这个特点使得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或许比其它公益组织有更多的机会同时接触这个社会上两个比较特殊的阶层,使得友成比其他公益组织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友成的使命不仅仅是成为从社会富裕阶层向贫困及弱势阶层输送物质的管道,其更重要的使命是成为一个可以容纳各社会阶层共同追求和谐的容器,用“四海一家,相互依存;平等对待,彼此支撑;沟通分享,合作共赢”的精神,实现“四海一家,相互依存;平等对待,彼此支撑;沟通分享,合作共赢”的目标。为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提出了三个公益理念:即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并举、可持续开发式扶贫、让“爱心接力”成为永恒的慈善主体。

    基于友成的扶贫理念,友成将主要开展三个方向的公益扶贫项目:第一是推广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通过资助研究和推广以爱为核心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素质教育,并将此融合到各种具体的扶贫项目中,提高整体扶贫效果,达到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境界。

    第二是推广城乡贫困社区创新生活方式,即资助研究和推广农村和城市贫困社区创新生活方式,其特征为:文化昌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主互动并具有强大内生性和广泛参与性。综合解决农村和城市贫困人群物质、精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探索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三是资助可持续性公益组织的孵化。资助研究和推广可持续性公益组织。以推动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执著、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动力,并且具备可持续运营模式。友成将致力于建设企业与公益组织网络,成为跨网络的资源配置枢纽,实现创新的公益模式。

   “成为中国民间在提升公信力和专业水准等方面走在最前沿的公益机构”

      记者:按照宗旨,友成将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推动企业家群体参与公益事业,积极探索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的可持续开发式扶贫道路;同时重点关注边缘化弱势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并注重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益理念的传播。对于友成的成长,未来您有什么期待?

    王平:我们希望经过五年的努力,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能够成为中国民间在提升公信力和专业水准、理念和运营效率方面走在最前沿的公益机构;中国民间在连接企业部门、公益部门和公共部门方面卓有成效的资源整合平台;中国民间在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企业创立与发展和社会企业家精神传播与实践方面的一流品牌。

    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具体规划:2007年是基金会的筹建创立和初步规范化时期;2008年是基金会组织体系、工作制度以及运行平台与网络全面规范化、专业化时期;2009年是基金会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全面提高时期;2010年,在国内形成了广泛影响并且真正走在了公益基金会发展的前沿,也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对海外的专项资助;2011年,已经具备国际化特征,在重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大资助领域和资助对象,逐渐具有国际影响。

    2007年是友成基金会的诞生元年。这一年,在各位发起人的鼎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在理事成员、专家顾问和战略伙伴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友成工作团队全体成员三百多个日日夜夜同心同德、全力以赴的工作,友成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并在战略规划、项目开发、内部建设、关系管理、资产规模等各个方面迅速成长起来。

    2008年是基金会发展至为关键的一年。今年将是友成基金会成长历程中的学步之年和开蒙之年,因此品牌树立、制度完善将是主要的挑战。同时,这种关键性还表现为我国整体的社会环境变化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基金会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固化自己的战略,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达到上述目标,基金会在2008年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创新和品牌树立;第二,项目发展计划;第三,内部管理和能力建设;第四,资产管理;第五,公益关系管理。

    品牌是公益基金会最主要的无形资产,因此,品牌的树立始终应该是基金会的主要战略之一。公益基金会品牌的建立必须从机构品牌和项目品牌两个层面进行统一规划。相对于项目品牌,机构品牌往往更具有持久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友成从基本理念、核心战略、社会公信力、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2008年,友成将以既定的理念和战略规划方向为指导,遵循“参与式资助”的项目模式进行运作,继续完善初步形成的针对NGO组织的项目评选、项目管理、项目评估的流程和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设计一套符合中国现状的、针对“可持续性公益组织”(也可称之为“社会企业”)的项目申请及审批流程。同时我们也要尝试打造和运作具有认知倡导和增值服务性质的品牌项目来树立基金会的机构品牌。



首页|站点地图|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技术支持: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