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资料库|招标|招聘|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公益理念 > 延伸阅读 >

郑筱筠: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益的帮助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公益慈善的关系这样一个话题。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常态化的话题,大家都在谈论中国传统文化和公益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又是一个非常态化,或者说一个新常态化的话题,那就是就是大互联时代,大数据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公益慈善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涉及到三个层面:

       第一层,中国传统文化与公益慈善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宗教是慈善之母,这是一个大家做公益慈善的时候非常熟悉的理论了。刚才王平理事长也谈到了,慈善这个词是来自西方,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精神也是根深蒂固的。刚才两位老师谈的非常深,我就不详细谈了。

       第二层,在当代大数据时代,大互联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公益慈善做一些什么事?事实上,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在这里进行反思的,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我觉得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也就是说,你在做公益慈善的时候,要积极地坚持不懈去努力,去为大家服务,真正体现大爱无私、大爱无疆的精神。真正做这个事情,我们应该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途径,构建具备中国传统特色的一个平台。过去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像佛教,它是主张修桥铺路,在遇到灾难时期,要施粥。19世纪基督教传到中国,它对救治麻风病等等都有很多经验。而中国我们强调是亲缘、地缘的关系结构,在这个关系结构中,互助是我们的特色。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现代的转型,在做慈善的过程中,包括我们现在在座的法师、佛教界、中国佛教协会有佛教慈善公益委员会。我们在佛教界现在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北京仁爱基金会,首先在定位这方面就非常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修行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大家,当你去做慈善的时候,你不是为了做而做,你要感谢那些给你机会的人。因为他们也在成就你。像仁爱基金会,还有天主教背景的进德公益基金会、基督教背景的爱德基金会等等,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于社会,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常态化的项目。

       在灾难现场这样非常态化的时期,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陪伴在灾民的身边,以无私的大爱帮助他们,给予心理的安慰,帮助他们,在一个断裂的人际关系现场,重新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这都是传统文化这个文化主体一直在支撑,一直在做的。

       第三层,现代的慈善公益可以反过来又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些什么呢?现在是一个大互联、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的传统慈善公益也在进行一种转型。现在进入到现代公益时期,慢慢开始从一个冲动型的公益时期进入到一个稳定型的公益时期,我们也在探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今天坐在这里的原因:我们能够通过公益慈善这个平台为传统文化做什么?我觉得我们应该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慈善、慈悲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就像上一场发言人所说的,我们要找寻一种文化精神,但是我们更主要地是要找到一种文化精神的主体。

 

       实际上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公益人就是一个在积极实践慈善精神的主体,我们要把这种慈善的精神,通过我们的行为传播出去,通过我们的行为体现传统精神,提升传统精神,在社会上形成一个社会慈善的文化氛围,这才是最重要的,并以一种内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构建一种社会网络结构,而这个社会网络结构将又会反过来成为现代慈善公益最大的资源,成为一个能源场、一个磁场。

[ 返回 ]


首页|站点地图|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技术支持: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