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资料库|招标|招聘|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公益理念 > 延伸阅读 >

王世强:中国社会企业的兴起——转型与融合

    什么是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是最近几年,在NGO圈、企业社会责任圈中最火热的一个词。尽管这个概念传入中国还不到十年,但是很多NGO、很多企业都给自己贴上了“社会企业”的标签,并且越来越多地接受社会企业这种崭新模式。
    明确什么是社会企业,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它参与某种形式的市场交换。企业专注在经济回报方面,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社会企业以社会影响优先,有它的利益回报底线。它也以创造利润为目标,但不是为了股东或者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而是将利润重新投资于企业或社区,以实现社会目标。社会企业既要在市场上竞争,要通过自己的服务创造收入,使之长期可持续;又要保持其社会影响力,满足公益的要求,确实不易。
    社会企业可以在任何经济部门运作,譬如健康和社会服务、艺术、儿童照顾、体育娱乐、金融、交通等等。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社会企业对于建立一个强大的、可持续和社会融合的经济体系,可以发挥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社会企业的特点

    正因为如此,英国的社会企业联盟组织“伦敦社会企业”提出,社会企业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企业定位,也就是要像做企业一样做公益;第二,社会目标;第三条很重要,这主要是在欧洲,社会企业是社会所有的,社会企业的治理和所有权结构通常以利益相关方或理事的参与为基础。
    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可以是在一个谱系中,它们的收入来源、目标是不同的。私人部门和社会责任型企业的收入来源于商业销售;社会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商业收入,也有一部分来自于捐赠;慈善组织的收入都来自于捐赠;政府的收入来自于强制性的税收。私人部门的目标是为了私人利益;社会责任型企业在实现私人目标的同时,也以社会利益为目标;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目标就是社会目标;政府则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
    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也创造GDP,解决就业问题。
    社会企业寻求的是混合型的投资回报。一方面是社会投资回报;另一方面是金融投资回报。社会企业需要在二者之间维持平衡,也就是实现综合性的投资价值回报。

    国外的知名社会企业

    国外有很多知名的社会企业,比较著名的有汤姆的鞋、黑暗中对话、格莱珉达能食品公司。
    (1)格莱珉达能食品有限公司。1983年,孟加拉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孟加拉格莱珉银行,通过小额贷款,为贫困者寻找合适的谋生方式。尤努斯提出了开创性的概念——社会企业(Social Business)。
    2005年,尤努斯找到了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制造商——达能集团。达能集团负责乳制品制造、质量管理;格莱珉银行扎根当地市场的网络,负责产品的推广、配送。达能集团接受了尤努斯的理念,采用社会企业的模式成立合资企业——格莱珉达能食品有限公司。
    由于孟加拉人的平均日收入只有两美元,这个廉价的营养型酸奶以人民币4-6角的价格出售。唯有如此低廉的价格,才能让农村的穷人负担得起。格莱珉达能食品公司的所有盈余都不向股东分配,而是用于实现企业使命,造福当地民众。目前,合资公司每天可以售出超过十万瓶的廉价酸奶,创造超过1600个工作机会。
    (2)黑暗中对话。黑暗中对话是德国人海宁克博士1988 年在汉堡创立的,以体验失明生活为主题,员工基本都是视障人员。由视障导游带领参观者走过不同的场景,包括公园、商店、渡轮等,模拟失明人士所面对的处境。每个场景都让体验者感受独有的质感、声音、气味甚至味道,尝试在黑暗里,用其他感官去探索。
    目前,黑暗中对话的分店已遍及34个国家的164个城市,超过800万人参与见证。在中国,上海有一家,成都有体验馆。
    (3)汤姆的鞋。Toms,来源于英文单词tomorrow,寓意“为了明天的鞋”。2006年,麦克斯基来到阿根廷的偏远山村,那里恶劣的卫生条件与极端贫困的环境深深触动了他。由于没有鞋穿,很多原本健康的孩子,因长期光脚走在当地二氧化硅过量的土地上,患上了丝虫病等脚部疾病。于是麦克斯基决定,首先要送给阿根廷的孩子们一件礼物——鞋子。鞋子本身要酷,要符合现代人环保舒适的追求。
    麦克斯基要创造一个基业长青的机制,源源不断地解决当地人的缺鞋需求。因此,他想到了一个独特的送鞋模式:每卖出一双鞋,公司就会捐赠一双鞋给有需要的贫困儿童。在成立五年后,汤姆的鞋在全球有500多家店面,卖出100余万双鞋子。

    社会企业的起源

    社会企业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为了社会目的而进行商品交易的历史可能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悠久。互助组织、合作社等都是社会企业的组织形式,现代形式的社会企业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合作社。
    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生了大规模的流离失所,社会企业运动开始。1844年,英国西北部城市洛奇代尔成立了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它由28个纺织工人筹集了28英镑建立,工人们反对工厂主设定的不合理价格,建立合作社可以为他们提供消费得起的食物,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企业。此后,英国以及欧洲产生了大量的合作社。到19世纪末,合作社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社会企业的发展

    社会企业的复苏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在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政府资助下降,行业内部争取资金的竞争加剧,非营利组织开始尝试运用商业手段获取收入,社会企业开始重新发展。欧洲社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复苏,它的兴起与社会经济部门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参与生产活动的社会企业。合作社、社区企业等组织都开始重新发展,开始使用商业手段创造社会变革。
    欧洲各国通过立法推动本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意大利在1991年率先颁布法律,为社会企业设立了“社会合作社”法律形式。欧洲其它国家也纷纷颁布法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企业的发展。2001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成立了“社会企业小组”,制定社会企业的发展战略。2004年,为社会企业设立了新的法律形式——社区利益公司(CIC)。据英国政府估算,英国在2009年大约有62000个社会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达到240亿英镑。

    中国社会企业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开始明确地和渐进地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撤退。近几年来,受国外模式的影响,一些来自社会、商业和政府部门的人引进了社会企业的做法。福特基金会原驻中国首席代表陈一梅认为,中国第一家社会企业是在1995年建立的。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企业作为建国以来就已存在的形式,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背景。
    总体看来,社会企业是由两个部门的发展演变而来:①私营部门的社会化。私营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商业背景的创业者主动创办社会企业。②非营利部门的市场化。一些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采取商业手段获取收入,与普通企业同样生产销售商品和参与市场竞争。这两种途径最终殊途同归,都成为了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

    中国的社会企业

    近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企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很多企业、NGO开始以社会企业模式运作,并将自己称为社会企业。据我统计,中国现在明确以社会企业模式运作的组织大概有接近200个。此外,还有一些组织,虽然不知道这个概念,但是以社会企业模式运作。中国社会企业中,比较知名的有深圳残友、采桑子、桃源居、农家女、善淘网等等。
    (1)SHOKAY。SHOKAY是藏语中“牦牛绒”之音,是哈佛大学在读硕士、台湾人乔琬珊和她的伙伴在2006年11月注册成立的,可能是中国第一家具有清晰公益目标和商业理念的社会企业。
    中国是全世界牦牛的主产地。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传统牧民而言,由于缺乏产业链,牦牛绒原本并不产生多少价值。藏区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当地藏民生活来源很是单一,牧民依然十分贫困。SHOKAY解决的便是“变废为宝”,回收原本对牧民不产生价值的牦牛绒,以提高其收入。SHOKAY在青海设立了收购牛绒的基地,委托当地的畜牧局培育牧民如何收购最好的牦牛绒,与此同时,他们在上海崇明建立了手工编制团队。目前,SHOKAY已经帮助3000名藏民提高了20%到30%的收入。
    (2)富平家政学校。茅于轼和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2002年,成立中国第一家以社会企业模式运作的家政学校。富平家政为城市家政送去放心、专业、有保障的家政服务,也为中西部贫困妇女提供体面就业的机会。地方政府扶贫办承担一部分学费,富平学校提供一部分贷款,学员实现零学费入学。茅于轼称此种合作模式为民办公助。民办者,由民间集资办学;公助者,导入政府资源,由政府职能部门协作招生并补贴部分费用,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节骨眼上。创办迄今,共培训就业了1.9万余名家政服务员。

    社会企业支持机构

    各类支持型组织、国外机构、基金会、专门的社会投资机构、政府,对社会企业的出现给予支持。
    中国的社会企业理念最初是由国外机构推动的,最重要的就是英国文化协会和环球协力社。英国文化协会也就是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从2009年开始,开展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使他们通过社会企业的方式,解决社会需求并加强社区的建设。计划在2013年之前培训800名社会企业家,前面所列出的社会企业,他们的创办者多数都是接受过这个培训的学员。环球协力社主要是理念上的宣传,在2006年组织翻译出版了查尔斯.里德比特的《社会企业家的崛起》。
    国内的一些基金会给予社会企业大力支持。南都公益基金会开展“银杏伙伴成长计划”,资助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项目。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合作,开设“社会企业家与社会创新实践”网络课程,是社会企业概念首次进入高等教育课程,还开展了“小鹰计划”、“友成创业咖啡”项目,对于培养社会企业家和跨界领袖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爱德基金会、仁德基金会也拨款用于支持公益创新和社会企业发展项目。
    社会企业竞赛活动如火如荼,例如海航社会创新创投竞赛、英特尔“芯世界”公益创新奖评选。还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创业竞赛,比如谷歌“益暖中华”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GSVC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宁波诺丁汉大学主办的社会企业创业大赛(NSEC)。
    针对社会企业的能力建设和咨询机构越来越多。例如,英国文化协会的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项目,Schoenfeld基金会培养中国社会企业家的“易社计划”,也包括恩派、德鲁克青年社区、新工场协力中心等支持公益创新的机构。
   社会投资机构的出现,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社会投资已经成为全球基金会行业和风险投资行业的一大新趋势。目前的社会投资机构多数是境外机构,例如:LGT公益创投基金会总部位于列支敦士登,它将公益创投的概念及案例带到中国,并启动了扶植社会企业的“飞悦计划”。 爱维稳特是一家香港公司,我国社会企业投资领域的第一笔投资,是爱维稳特对乐朗乐读社会企业的70万美元风投项目。2011年12月,中国第一家只专注投资社会企业的岚山社会基金首次公开亮相。富平正向社会投资行业的第二阶段转型,发展伙伴式社会投资模式,吸引社会的投资资金,变成社会企业里一个比较成熟的投资者。
    在社会企业研究方面,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都十分关注社会企业的研究。
    《社会创业家》是现在唯一专门针对社会企业的一本杂志,还有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商业评论也在积极跟踪社会企业的发展。
    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支持体现在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方面。比如,上海市成立了社会创新孵化园,园区多数是解决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企业。顺德成立了国内首个以社会创新为主要职能的“社会创新中心”, 已经有多家社会企业入驻,并计划出台自己的社会企业标准。苏州在2013年成立社会企业产业园,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引导社会组织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另外,也包括宁夏的黄河善谷,提出发展“社会慈善企业”。
    现在也出现了一种市场——社会企业集市。台湾有很多的公益、有机市集,定期举办的多达20、30个。通过市集的形式,成为消费者、生产者的直接交流平台,为生产者带来一定的收入。2013年7月开始,上海的社会企业研究中心联合其他机构,重点支持2个全新的公益社会企业市集,将慈善商品向社会销售。

    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发展的路径

    传统的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创造收入,它们都是依赖于外部的资源,并面临着外部的压力。从社会捐赠、政府资助、基金会等外部力量来看,这种压力促使某些非营利组织趋向于社会企业模式。
    第一,从社会捐赠角度来看,由于官办组织垄断社会捐赠、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低、公众慈善意识不足等原因,它并不是非营利组织稳定和持续的资金来源渠道。
    第二,从政府资助角度看,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发生显著变化。政府很少直接拨付资金或给予补贴,而是以合同契约的方式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支持。
    第三,基金会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日益增加,但是我国资助型基金会较少;资金使用方向由基金会明确指定,非营利组织的项目活动受到限制;基金会的企业化管理取向,对非营利组织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基金会中的非公募基金会比例提高,很多公司成立了非公募基金会,与公司的管理方式比较相似,将它们纳入到基金会的管理体系,影响了它们的发展模式。

    非营利组织的应对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非营利组织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第一,收入渠道多元化策略。如果某些资源发生大的波动,对单一资金来源严重依赖的组织就存在风险,例如影响自治能力、目标错置和收入波动等问题。收入多元化战略有助于抵消这些风险,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高资金流的安全系数。一些非营利组织在努力实现“可持续性”,在尽量维持原有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整合慈善捐赠、政府补贴和商业收入等各种资金渠道,为组织的未来发展提供资金。
    第二,商业收入替代策略。很多非营利组织很早就重视商业创收活动的作用,并从传统的依赖模式转变为新的模式。当商业企业找到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方法时,就可以找到收入来源并由顾客支付价值。但对于非营利组织并非如此,它们在为受益人创造价值时,并没有明确和特定的付费人,这就造成了受益人和资金提供者的分离。一些非营利组织追求“自给自足”,通过单独的商业创收活动为组织未来发展提供资金的能力。比如,有的NGO提出了不募捐和依靠市场运作的想法,通过办市场收入维持公益项目运作。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

   商业化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要提供新的可以创造收入的产品和服务。为了获取利润,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创收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经过比较分析,商业创收包括两种主要方式:第一,服务收费。包括三种模式,由受益人支付、由政府支付、由企业支付。第二,出售商品。包括:使命相关商品、使命无关商品。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模式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在组织结构上,非营利组织是如何转向社会企业模式的?事实上,商业活动可以由非营利组织的不同结构承担。营利项目可以是母体组织的一部分,可以与母体组织相分离,也可以是整个母体组织。主要有三种组织模式:内置式模式、分离式模式、合一式模式。
   第一,在内置式社会企业模式中,慈善项目和商业活动是分开的。比如助残组织“红丹丹”,主要是心目影院、心目图书馆和心目戏剧工作坊等,这些是传统意义上的靠基金会募款、企业募款的非营利项目,对盲人都是完全不收费的。最近又单独成立了“点字文化产品部”, 这个部门可以算作是“红丹丹”的社会企业部门,专门设计、研发和销售助残产品,比如助盲钱币识别卡、盲文旅游导图。
    第二,在分离式社会企业模式中,非营利组织仍然保持原有的慈善模式,以分离式社会企业模式方式建立的营利组织,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比如,贵州一生一世慈善互助会是一个扶贫济困的慈善组织,为了给母体组织提供资金和实现造血功能,2008年,在工商局注册了“贵阳刘大姐食品公司”,为互助会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在合一式社会企业模式中,整体的慈善项目本身就是盈利的商业活动。组织的整体成为一个社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母体组织。比如,海口天翼特教培训中心原来想依靠社会捐赠和政府资助,但发现这条路走不通。现在基本是依赖专业和服务,依靠向学生的服务收费维持运营。

    商业企业向社会企业发展的路径

    除了NGO以外,商业企业也发生了向社会企业的转型。这种转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也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足。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及其问题

    20世纪6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CSR)产生于西方国家,它真正开始备受瞩目是在过去的十余年,大型的跨国公司开始使用这个词,表明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普遍更有意识地考虑自己的经营活动对环境和全社会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中国社会责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近几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逐年不断增加。
    但是,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安抚企业员工,争取消费者的青睐、逃避政府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推动因素一直是外部的,而不是内部的。
现在一个日益发展的趋势是,这些企业以社会使命作为驱动力,解决社会问题和产生社会影响。他们采取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将社会问题放在企业战略和运营的核心。

    应对

    在新的时代,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思维,由于割裂了企业利润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企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是互相推动、良性循环的,“共享价值”是新时代企业的本质目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在于“共享价值”原则: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应对社会挑战,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共享价值”不是社会责任,不是慈善,甚至不是可持续发展,而是一种达成经济成功的新方式。共享价值不是公司的次要活动,而是核心活动,它将引领下一轮商业思维变革。
一些商业企业的使命发生了转变。比如,(残友)雇佣的员工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为企业利润的受益对象、(刘大姐食品公司)以商品营销弥补社会服务项目预算。

    商业企业的社会企业模式

    社会企业改变了传统商业企业的组织模式,社会使命活动可以由企业的不同结构承担。社会使命组织可以是企业的一部分,可以与企业相分离,也可以是整个企业。企业成为社会企业,在组织模式方面主要有三种发展路径:内置式模式、分离式模式、合一式模式。
    第一,内置式社会企业模式。非营利项目内置于企业内部,通过获取盈利,为非营利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合肥欣绿桥环保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以商业项目为主体,还有两个重要的非营利项目:一是绿色畅谈合肥,二是EHS之窗期刊。“欣绿桥”的净利润不分红,用于公司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在这种模式下,这些非营利项目并没有单独的财务或法律地位,只是隶属于企业的内设部门。
   第二,分离式社会企业模式。企业和非营利项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非营利项目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和管理体系。比如,北川中公未来茶品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和销售北川高山生态绿茶便捷茶包为主营业务,并不自己从事非营利项目,而是支撑外部的非营利项目,将资助北川当地的救灾事业。
    第三,合一式社会企业模式。企业的商业活动不脱离社会使命。在本质上,企业的社会影响与商业主题相联系。也就是说,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直接引发社会或环境变化,而不需要间接的项目工作。比如,残友集团,2007年开始,明确了以解决残疾人就业为使命,“残友”真正转型为一个社会企业。

    商业企业制度框架的改变

    第一,治理结构的改变。例如,郑卫宁慈善基金会控股了残友集团90%股份,这就确立了“残友”的社会所有制的产权性质。通过这种独特的治理结构,残友集团希望可以保持社会企业性质的不变色。
    第二,利润分配制度的改变。例如,“中公未来茶品”销售茶叶的所得利润不用于分配,所得利润的百分之五十用于公司的再发展,剩余百分之五十的利润用于北川和其他地区的救灾。 “欣绿桥”在公司章程的第十条规定,“公司所得净利润不允许分红,而是用来公司发展和开展非营利活动”。
    第三,公开透明机制的建立。“欣绿桥”定期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审核公司年度财务,并对社会公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除了上市公司以外,有限责任公司没有向社会公布财务的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属性发生了改变。从商业企业建立的社会企业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之间既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

    商业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相互融合

    近年来,很多开创性的组织将社会环境目标与商业途径混合在一起,企业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社会和环境效益,私人(商业)和社会(非营利)部门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这一趋势有很多表达方式,包括社会企业、企业社会责任(CSR)、小额信贷、风险慈善、可持续商业、善因营销、三重底线。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和方法变得趋向于更加相似,社会部门组织试图以更加商业的方式运营,一些不只是简单的界限混合正在发生。两大部门中的先锋组织汇聚成为一个新的部门,这个部门将社会目标和经济手段融合起来,即“第四部门”。
    非营利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相互融合已经显现出来,并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时间里,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组织将社会目标和商业途径混合在一起,公共(政府)、私人(商业)和社会(非营利)部门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四个方面:部门之间合作的增加、社会企业家群体的出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识市场的出现。
    两条发展路径的汇合。(1)使命目标的汇合。它们实现的是双重底线,经济底线和社会底线,同时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组织模式的汇合,都是三种模式。
    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外部因素。(1)在社会认知方面,“社会企业”概念在2004年才从国外引入我国,现在还没有权威的、公认的概念。(2)在法律框架方面,“社会企业”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法律对这类组织没有一个认可的类别。(3)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缺乏针对社会企业的支持政策。
    内部因素。(1)能力不足影响到社会企业的成功经营运作。(2)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影响到社会企业的盈利。(3)规模有限影响到社会企业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
    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策略。(1)招募具有商业技能的专业人员。(2)非营利组织要想把握商机,必须建设高效的商业机制。(3)培育组织文化。
    商业企业转型社会企业的策略。(1)在人员选择方面,对价值观的要求应该超越对专业技能的要求。(2)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由非营利组织持股社会企业。(3)在外部关系方面,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合作,可以帮助社会企业确保营利且不会牺牲社会绩效。(4)在绩效管理方面,尽管社会影响的测量有很大挑战,但社会企业家必须创造性地测量绩效。(5)在内部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分支机构的控制。社会企业创立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很可能会违背最初的价值观。(6)在组织运作方面,提高组织运作的透明度。在使命、财务和治理等方面,更加具有透明度。
    政府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明确社会企业的概念和范围。由于目前社会企业的概念比较混杂,政府应该明确社会企业的官方定义。政府可以制定社会企业的认证标准,可先由地方政府进行试点,再推广成为全国适用的社会企业标准。
    加强对社会企业的观念认同。(1)政府应主动了解和接受新兴事物,了解国外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法律环境,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2)制定扶持社会企业的支持政策。(3)建立发展和规范社会企业的制度法规。政府应该确保法律和制度不会成为阻碍社会企业发展的障碍。

[ 返回 ]


首页|站点地图|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技术支持: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