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资料库|招标|招聘|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公益理念 > 延伸阅读 >

活动报导:台湾社会企业愿景高峰论坛 (下)

文:卓筱涵、陈玟成/图:社企流

    2013年10月31号所举办的“台湾社会企业愿景高峰论坛”,特别邀请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以及史丹佛社会创新评论(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总编辑Eric Nee,与国内先进共同探讨台湾社会企业的自觉反思、创业投资及促进发展等主题。主办单位特别感谢灵魂人物,协办单位活水社企开发的创办人陈一强先生,在产、官、学界极力奔走才促成本日的盛会。由财团法人中华民国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和KPMG台湾所共同主办的跨界论坛,显示企业界正采取行动支持社会企业,别具意义。

    社会企业 vs. 自觉反思

    第一场论坛的主讲人施振荣以王道三大核心概念:永续经营、创造价值、利益平衡开场,期望新企业精神可以长期对社会创造价值,并调整不同利害相关者的动态平衡。创业家的使命在于挑战困难突破瓶颈,施振荣打趣的说,早上起床如果社会上没有问题,就没有活着的动力了。他认为组织的使命在于突破人性盲点,例如人人想掌权、认输没有面子等,进而建立激发人才潜能的舞台。面对台湾的现况,施振荣有感而发表示,政府的资源分配是齐头主义,政治考量大于一切。

    回应施振荣的王道精神,台湾大学创意与创业学程主任李吉仁教授认为创新的利基在于商业模式,例如建立双边或多边市场,使有能力或意愿的消费者能够负担弱势者无法全额支付的服务,消费动机不只因为善心也包含了创新的价值。肯梦集团创办人朱平则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一群有热血的人就会成功,而是社会大众的觉醒反思而采取关注、购买或参与的实际行动。KPMG台湾所执行长于纪隆鼓励企业社会责任除了捐献以外,也可以投入专业知识与经验,将企业精神带入社会企业。

    在问答阶段,施振荣表示如果他回到27岁,仍会作社会创业家,虽然个人的影响力不会像今天一样深远,但经验的累积可以日渐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也鼓励年轻朋友来日方长应勇于行动。如何处理社会企业的挑战?朱平认为没有输赢,只有作最好的自己,失败必然会带来学习。李吉仁则认为创业精神加上创新精神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如何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于纪隆表示在既有的资源与科技辅助下创新并发挥价值,施振荣则表示资源过剩容易浪费,有限的资源才能创造最大效果。主持人梦想学校创办人王文华总结而言,社会企业应该规模化,透过不同专业合作达到团结力量大的加乘效果。

    社会企业 vs. 创业投资

    第二场论坛由社企流创办人林以涵担任翻译,Eric Nee介绍了美国社会企业经验,因为年轻人、消费者、矽谷创业家等的投入而兴起,在方法上,非营利组织出现市场导向方案、共享价值、影响力投资以及美国公益型公司的兴起。在公益型公司未成立之前,社会企业受限于传统公司型态不能追寻公益目的,因此公益型公司的出现可以追求特定社会目的,并强调课责与透明。但Nee也坦言,公益型公司不一定有存在的必要,但它已经吸引投资者与创业者的资源投入,也产生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公益型公司如果要成为主流,需要有更多成功品牌、成功的创投与消费者行为改变就会产生影响力。

    回应Nee的公益型公司,联讯创投公司总经理暨共同创办人郑志凯认为社会企业不等于公益公司,社会企业创业家可以用很多方法达到社会目的,但公益公司是为了整合经营者与投资人双方的期望而建立的机制。协合国际法律事务所律师暨资深顾问吴必然分析,在国内现有法规限制下解决社会问题需面对重重障碍,例如投资、董监事责任、未分配盈余等阻碍,他期盼法令应该让有创意的人更有发挥空间。KPMG台湾所执业会计师吴惠兰则鼓励建构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推展公益公司法、建立社会企业自律公约、增加大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社会企业重视管理、以及建立公益资源平台。

    在问答阶段,被问到美国投资者愿意投资社会企业的理由,Nee认为有个人经验与文化变迁因素,1960 年代大众关怀社会的方式是上街游行,但雷根时期的实务经济政策推动了创业精神与资本主义,是今天社会企业作为解决社会问题方法的基础。郑志凯认为传统创投在未来有可能会投资有潜力的社会企业,但目前社会企业发展遇到了创意与环境限制的瓶颈。吴必然律师建议在创造新制度推广社会企业时不宜完全由防弊角度出发,吴惠兰会计师则认为应搭配较佳的租税环境。主持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总结,美国的公益型公司有发展可能性就应该支持,而台湾的社会企业不一定都要转换成公益型公司,应依不同组织的目的与性质作考量。

    社会企业 vs. 促进发展

    第三场论坛由劳委会职训局赖树立副局长担任主讲人,介绍目前政府推动社会企业的现况发展。目前国内负责推动社会企业的专属单位“社会经济推动办公室”,就是隶属在劳委会职训局底下。追寻政策脉络的发展,可以源自921地震之后“以工代赈”的政策,一路到“多元就业开发方案”和“培力就业计划”。发展社会企业是呼应社会环境变迁的需求,藉由经营企业的创新精神和执行能力,企图要让社福团体自立自足,永续经营来达成社会目标。

    参考目前国际发展经验,除了欧美国家,亚洲临近国家如新加坡、南韩以及香港也正如火如荼推行社会企业,有些国家如韩国制定法规,有些则是没有。对照国际经验,政府在推动社会企业时,会担心管太多反而影响整体发展,采用渐进式的三步骤发展规划。第一步是倡议和宣导,提高社会对于社会企业的认同和共识。第二步是盘点现有法令和资源,排除发展障碍,进而建立社会企业发展支持系统,包括法规、育成和中介组织促成。第三步是推动直接协助或发展投资社会企业,整合目前政府资源促成社会企业发展。谈起当前促进法令的可能方向有两大主轴,一是从公司层面出发,修正公司法或另定公益公司法,藉此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另外一种是订定社会企业发展条例,纳入不同形态的营利和非营利组织,协助转型或发展社会企业。

    在随后的回应时间中,主持人行政院政务委员冯燕女士表示,当前阁揆相当重视社会企业发展,期待社会企业未来在台湾的发展。王育敏立委谈到有人担忧与其成为恶法不如不要立法,但是立法可以确保社会企业能够持续推动,不会因为阁揆变动而受影响。当前发展条例和公益公司法的两条发展主轴,不但能够纳入现有的社会企业,还能藉由立法增加社会企业募资的来源。

    台经院第六所杨家彦所长归纳目前台湾社会企业发展可以分为公益团体事业化和不再以盈利为唯一的商业模式,其中成功的商业模式更能带来社会效益。联讯创投公司总经理郑志凯先生比较社会企业和一般企业,认为前者的创业环境更艰困。但是他期许透过社会推动发展,能达成以下四个理想:一流人才进入社企、做社企不用背负莫须有的道德压力、找钱不再辛苦、成为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重要力量。

 


[ 返回 ]


首页|站点地图|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技术支持: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