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资料库|招标|招聘|

新公益创造社会价值 ——《中国慈善家》整理发表理事长讲话2013年12月

王平:中国非营利组织和 社会创新者的策略与能力

      (本文原载于《中国慈善家》2013年12月号,原文标题《让公益和社会创新联系在一起》,由中国慈善家杂志根据友成基金会内部头脑风暴会讲话整理。经原作者同意,本文有所精简和调整)
 
       慈善是什么?公益是什么?新公益是什么?社会创新是什么?社会价值投资又是什么?这些概念的普及和厘清,对于我们公益人非常重要。中国公益人需要更新我们的理念,打开我们的眼界,走出公益“圈”。
 
走出公益“圈” 
        2010年,友成基金会提出“新公益”的概念,现在则已经进入到“社会创新”的探索阶段。我们明确地提出,要把社会创新、社会价值投资、社会企业的发现和用创新的模式解决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
慈善是什么?公益是什么?新公益是什么?社会创新是什么?社会价值投资又是什么?这些概念的普及和理清,对于我们公益人非常重要。中国公益人需要更新我们的理念,打开我们的眼界,走出公益“圈”。
  我认为,慈善就是企业家、慈善家自己出钱,包括帮助弱势群体,救危救难、救急救困,它是出于一种个人的爱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自我存在价值的彰显。
  当然,每个人有各自的视角和价值判断,有的人看到别人没有书读,他要去帮;有的人看到别人没有饭吃,他要去帮。这是个人的价值偏好,也是个人的情感体验。现在有种说法说这是在“消费慈善”,虽然不能排除这种情况,但至少他是积极的,社会是需要他们的。
  这些“慈善”行为缓解了一部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它可能改变一个人,但改变不了一个弱势群体或者社会格局,触及不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可能产生一种社会机制的变革,不可能大范围推动整个社会公正、公平的进步。这样一个进步,需要社会创新,而这个社会创新,正是我们公益界能做的。
那么,公益是什么呢?公益的本质和慈善没有什么两样,它只是更组织化、更专业化,但仍然是救助模式,只不过成立了基金会,成立了某一个专项机构,然后专业化地去做公益的事情。
       真正的创新产生在“新公益”,或者叫社会创新,它是要发现那些没有被满足的深层次的社会需求,和未被利用的资源,通过资源要素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并不缺少政府的财政投入和企业的捐赠;例如我们在农村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一些机构建的广播电视设备或农村书屋常年锁着,没有被激活。同时,我们也发现社会上有许多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公益与扶贫的个人——“老”、“富”、“闲”、“能”和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草根组织。
      我们发现两个最缺乏的东西是:第一是有效行动的公益项目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第二、连接资金、技术、人才提供方与需求方的的价值链中游,也就是缺乏支持性体系和渠道。所以友成建立了志愿者驿站体系,用一个好的理念、好的动员机制,把志愿者组织进去,把那些资源激活,使它真正满足需求产生价值。
     “志愿者”这一资源带动了社会资本投入,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投入又产生了很多新的资源整合。这种资源撬动的效应,就是社会创新,而这样的创新需要跨界来配合。
       一个公益组织具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模式,如果能做到让企业加入、让政策改变,并有效整合了学界、媒体、大众的力量,这个公益组织就是具有新公益理念的,它做的事情就能够叫做社会创新。
       社会创新能够带来社会影响力,英文是Social impact。但它容易被望文生义,让人觉得是在给公益组织带来影响力,或者给捐款的企业带来影响力。事实上,很多企业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做项目的时候,以自己的影响力为导向。这样做很难产生真正的社会创新,其结果是,公益组织越举越高,品牌越打越响,但没解决根本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误导,我们不叫“影响力投资”,我们叫“社会价值投资”。
       社会价值投资是投资领域的社会创新,通过培育、投资、支持真正应对最严峻社会挑战、解决最迫切社会问题的企业(社会企业),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统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投资基金(The Impact Fund)”的建立同时也是发现真正具有社会使命的投资人和企业家,重新定义和倡导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等理念的过程。
  如果我们有一批这样的企业家,他们通过社会价值投资产生的利润,一部分拿来去做研究,做一种价值倡导,我们的思想界就会更有前瞻性和引领性;
如果我们拿出其中一部分钱用来孵化社会型的企业,而这些社会型企业有创新的办法去解决社会问题,并且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有活力?!
       所以,关于如何真正理解公益人的使命,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实践。
 
       公益界站到一个真正第三部门的角度,去替社会承担、替政府负担、替企业分担,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创新。
       我们在争取权利和倡导理念的时候要有超越自身利益的高度,寻找共赢的途径,而不是成为一个新的利益集团,企图向更大的利益集团分一杯羹。

 
       公民是担当,是拿自己的能力和创造的价值去担当
       公益的目标,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
       企业CSR和公益项目对接,就是跨界吗?不是。政府采购社会组织服务是跨界吗?不是。我们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放大,呼吁怎么关注公益,怎么给我们开放更多的空间,怎么给我们更多的捐款,这是不够的。跨界是平等的,不是这样仰视着别人、乞求别人给予的。如果我们只是在分配领域里切蛋糕,只是在向政府要权、向企业要钱,然后去给弱势群体撒钱,我们就不是一个价值创造者。
       那么,我们公益界站到一个真正第三部门的角度,去替社会承担、替政府负担、替企业分担,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创新,靠的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资源,靠的是模式的创新,用这个模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解决问题。
       这个创新的模式你提出来了,这个架构你搭起来了,然后政策跟着你走、企业的钱跟着你走,这才叫了不起,你就是一个社会创新的推动者,就是一个社会价值的创造者,你就具有了和企业、政府平等对话的资格。这就是在公益这样一个平台上整合了资源、参与了社会进程、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和公民社会建设。这就叫Social impact(推动社会变革),或者是Change maker(给社会带来改变的人)。
       公民社会就是这样推动的。我们在争取权利和倡导理念的时候要有超越自身利益的高度,寻找共赢的途径,而不是成为一个新的利益集团,企图向更大的利益集团分一杯羹。当我们用抱怨矮化了自己的同时,我们的处境只能是更加边缘化。虽然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入场券,比如说不用挂靠就可以注册,但是我们却有可能遇到更多的“玻璃门”。
       公民是什么?公民是担当,我们拿什么担当?我们应该拿能力、拿自己创造的价值去担当,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创新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并且带动更多的人都参与到这个创新的过程当中来,这就是公民社会。
如果我们动员企业家都做社会价值投资,如果每一个企业家的投资都考虑到,不投那些会给社会带来长远损害的项目,我们就不会有PM2.5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考虑到不要用制造新的问题来解决旧问题,我们的公益就是在向着更加公平、更和谐、更可持续的社会方向贡献着创新力量,这样就相当于在参政议政了。 
       再比如,很多贫困地区有很好的农产品,但就是没有市场,或者没有人才帮助他们发展好的农业和生态项目。如果我们用我们的资金和人力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离开后他们仍然可以独立发展,这就是社会创新,是一种真正的引路式的行善。
       慈善是因为政府失灵和企业失灵而出现的,但是简单的捐款捐到什么时候才能把贫困和不公解决掉呢?捐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把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解决呢?所以后来大家说慈善也失灵了……这是一个机制问题,真正的建设性就是社会创新,创新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如果我们创造一种健康的社会生态,在开放的平台上,所有参与者的能量被互相激活,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闲置的资源被利用了,分散的力量被聚合了,所有人的力量都以几何数量被放大,形成裂变。 
         当我们为了共同的未来而创造,社会的改变就不是非常困难的了。
 
        把公益和社会创新联系起来,是非公募基金会和媒体的担当

        创新是一种价值创造,它是智力密集,智慧密集的活动,还需要一种胸怀。
        公益组织要比政府还悲天悯人,因为政府它必须自上而下、一刀切地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赋予它的权力,法律法规之下很难完全体现人情温度。
   企业天生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那么,谁是最以人为本的呢?是公益组织、基金会,他们就是以人为本的最后守卫者。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股向善的力量,我们怎样才能激活它?所以我说,真正的公益一定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尊严,要培养人的能力,要让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友成基金会有三大新公益理念,第一个是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并举,第二个是天人合一的理念用于发展和减贫,第三个就叫爱心接力、授人以渔。
        什么叫爱?想一想你对自己的孩子的爱就知道该如何去做公益了。你不会直接给予他,那不是爱。那种简单的给予是施舍式的,严格来说,本质上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爱,不是为了对方。如果我们以爱为本的话,我们就会让受助者有尊严地成长,帮助他实现自立自强;
        如果我们对社会充满责任和大爱,我们就会做一切努力创造一种健康的社会生态,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让所有参与者的能量被互相激活,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在这个过程中,闲置的资源被利用了,分散的力量被聚合了,所有人的力量都以几何数量放大无数,形成裂变。
       当我们为了共同的未来而创造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真正跨界合作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的改变就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因此,需要我们对大众、投资者、企业家、公益组织和政府进行教育和引导,通过媒体来放大这种理念,最终形成一种社会氛围。
       曾经有外国朋友对我说,听说你们中国的公益界很腐败……我们的公益组织经常被置于媒体的审判席上。这样下去,新生的社会公益慈善之路只会越走越窄,会沦落为被攻击和被嘲笑的对象。
       其实我们的公益界,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有很多好的东西可以挖掘。非公募基金会的天然使命就是社会创新,去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进行所谓“散财”式的第三次分配。在中国的社会管理中,与政府、企业和公募基金会相比,非公募基金会具有更加独立判断与行动的空间,她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不仅是一种自由,更是一种责任——非公募基金会承担着社会部门研发的职责。
      我希望媒体报道公益要有新的理念和视角,应真正把公益和社会创新连在一起,和我们改革、和未来的发展、和中国在世界上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连在一起,这个才是最大的公益,这才是我们这些人做公益的根本目标和责任。



首页|站点地图|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技术支持: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