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资料库|招标|招聘|

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地震中的实践与作用——在民政部减灾中心救灾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2009年3月4日

王平:中国非营利组织和 社会创新者的策略与能力

——在民政部减灾中心救灾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9年3月4日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汶川大地震过去快一年了。今年民政部减灾中心特别把5月12日定为国家减灾日,意义深远。这有助于社会各界及时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对于未来建设和推广更全面、更有效的抗灾救灾机制,和促进当下汶川的灾后恢复重建具有战略层面的意义。
    作为本次研讨会唯一的社会组织的代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参与赈灾行动的体会和思考,我希望这些体会不仅仅是属于友成的知识,还可以作为案例提供给大家来研究和探讨,从而为社会组织在应对突发性灾害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借鉴。
 
    下面我想先请大家观看一段友成赈灾行动纪实的幻灯片。
  正如大家在幻灯片中看到的,友成512赈灾行动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行动快速、动作准确和开放资源平台。或者说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和“第一需要”。实践证明,这是社会组织参与大的灾难救助最为有效的做法。
  有人事后问我,为什么友成这样一个不是以救灾为使命的非公募基金会,这么迅速地决定采取冲到一线的救灾行动,而不仅仅是通过媒体发出倡议的声音,或仅仅是捐钱捐物?
  我想,所谓“第一时间”包含两个含义,第一是及时,其次是预见。及时性要求对事件高度敏感并作及时反应,这种敏感性通常来源于人道主义的驱使;预见性则要求战略眼光和专业能力,具有对事态发展的预判能力。
  正如大家从刚才的介绍中所看到的,2008年5月12日是友成成立一周年的日子。根据当时的震感和随后了解到的震级和震中地理位置的判断,特别是温总理在震后两小时内迅速赶往灾区的行动,至少说明这场地震将会带来空前惨重的灾难。这是对事件性质的判断。为什么有正确的判断?对我们而言与其说是专业能力所致,不如说是人道主义驱使。震级史无前例,震区人口密集,不需要专业判断就可以 得出结论。但是将情感上的悲天悯人转化为行为上的雷厉风行正是考验一个公益组织的基本方面。在突发事件到来时,对生命的关注并立即产生行动应该成为所有公益组织的基本要求。
  所谓“第一现场”,就是说公益组织必须尽可能地靠近事件现场,这样才能对事态发展和现场需要有最直观的把握,从而提供满足需要的服务;“第一现场”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公益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必须尽可能地深入第一线,这样才能根据现场事态的发展局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做到信息准确、执行迅速。当然,我们对灾区的关注也可以通过捐款捐物来体现。(记得在东南亚海啸发生以后,从电视中看到灾后的景象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去现场救灾。当然这是不太可能的。我没有这样的渠道。于是只能去慈善总会捐款,当时因为捐得比较早还颇费了一些周折。现在人们捐款方便多了。)许许多多心系灾区的人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切。而我们当时由于工作合作的关系得到了北京市民盟、民盟中央和四川省民盟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帮助,使我们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采取行动,这是在民间组织中比较难得的。客观地说,如果没有一个高速有效的沟通机制,这种模式将很难复制。但512之后,如何建立民间力量参与救助的体系已经提上日程。 
  第三是 “第一需要”,它意味着公益组织必须以突发灾难中受助群体的需要为最高目标,没有任何机构利益和个人利益可以凌驾于其之上。例如在第一线,我们通过与前来救灾的小型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我们将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各种社会力量分享,更加有效地协调和组织了社会救援力量,避免了由无序导致的人力资源的浪费。正是由于我们强调没有任何机构利益和个人利益可以凌驾于受助群众的利益之上,所以才会以开放的态度最大限度地积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努力组织调动一切愿意参与救灾义举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抗震救灾这一巨大社会需求与八方支援的资源供给的有效衔接。这一点比前两点更为可贵。第一时间的反应和第一现场的出现究竟是以谁的需要为第一需要?这是一个理论上简单而实际上复杂的问题。在现实中并非所有参与救助的主体都能守住以满足灾难群体的需要为最高目标。各种主体都会在事件中寻到自己的位置,但这个定位是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往往会关系到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或者社会效益。
 
    以“三个第一”和“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创立机制”为核心标志,友成在应对突发灾害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友成模式”。
  第一、友成模式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行动快速、动作准确。
  仅举例几例:
    ● 在灾后48小时之内,我们发布了第一份民间组织的医药需求单,并组织到企业捐赠的药品;
    ● 灾后48小时内完成为即将奔赴前线北京医师协会和301医院的专家提供的意外保险登记;
    ● 灾后48 小时之内,友成第一批救灾物资车队从北京出发,前往四川灾区;
    ● 灾后72小时之内完成企业捐助的价值650多万的药品的直接发放到灾区一线医院,并立即给以
    捐助者反馈;
    ● 灾后72小时内解决当地提出的如裹尸袋等外界关注不到的采购需求;
    ● 震后第三天率先组织第一个由10位防疫专家组成的团队带着价值500万元的流行病快速检验设●备和试剂进入灾区防疫;
    ● 震后三天之内开通简化手续的绿色通道,资助民间救灾项目和组织,并及时完成了包括对“512民间志愿者服务中心”、遵道志愿者、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执行“地震灾●区心理干预志愿服务促进计划”的资助;
    ● 震后第三天邀请心理专家赴灾区帮助救灾人员的心理健康疏导问题; 
    ● 震后第三天由友成资助并参与的“与你同心----灾后心理援助行动”的广播节目首次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各地播放;
    ● 接到需求任务三天之内组织完成用于捐赠实施灾后紧急防疫的500辆摩托车和六十辆越野车的采购;
    ● 震后第十天启动灾区第一所占地四千平米的儿童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并用八天时间建成;
    ● 震后三十天启动绵竹灾后重建社会资源协作国际论坛的组织工作;
    ● 震后三十天时间内,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已向灾区捐赠救灾物资998.19万元,善款累计人民币448.5281万元;
    ● 震后两个月初步完成绵竹灾区社会资源协调网络平台的建设。
  这就是一个成立仅一年时间的民间组织的救灾效率。    
 
  第二、以“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和创立机制”为运作模式,使我们可以将有限的救灾资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社会影响,确保社会各方爱心力量得以最快的速度最适当的方式落地,从而形成社会爱心的良性循环。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创新的理念、开放的胸襟和系统性的战略思维。例如当第一家由各界志愿者组成的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宣布成立而尚未正式注册的时候,友成破例为其给提供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使其作为一个民间信息平台得以生存和运转,后来发展成为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志愿者并发挥重要作用的著名民间组织。在官方或半官方的公募基金会很难做到这一点。    
  第三、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和行动保证救灾效果的深度和可持续性。从一开始友成就通过民盟和扶贫办等渠道,积极和政府建立沟通,及时有效地动员理事单位等社会资源,组织和筹集了生活物资、医疗检疫和心理救助等方面的物质支持,继而联络和协调有着丰富社区工作经验的NGO组织,帮助他们协调政府关系,并提供物资资金支持。例如:
  震后第三天5月15日,友成通过绵竹市民政局的民盟盟员最早进入遵道镇考察;
  震后第三天5月15日我们和来自贵州的民间组织代表见面,探讨如何帮助各地志愿者进入灾区;
  5月13日友成第一批救灾物资车队从北京出发,16日从广元进入灾区,一路发放救灾物资最后到达绵竹灾区,通过志愿者发放给遵道灾民,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灾民的信赖。紧接着来自各地的民间志愿者首次堂而皇之地进入遵道,协助政府开展灾民救助和后来的灾后重建工作。
  5月15日我们还主动联络与万科合作,建立了一个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参与救灾的开放性平台,从此开始了遵道志愿者的大集结,先后有四十家NGO组织(28家注册机构12家未经注册),470多位在册志愿者参与其中,号称遵道志愿者联盟,成为被业内广泛传播和媒体广泛报道为遵道模式。
  又比如在震后第四十天,友成主办的“绵竹市灾后重建多方协作友成论坛”把众多NGO组织带到了灾区第一线,客观上架设起社会资源与灾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认识和初步了解的桥梁。论坛随后发展成“绵竹市灾后重建社会资源协调平台”,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由政府、NGO、专业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的深入持久的可持续的抗震救灾协作机制。
  总之从参与救灾行动的各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看,友成坚持“我们是平台式的组织”的定位,以开放的方式,为多方提供服务和协调,成为各方力量联系和整合的纽带,甚至起到枢纽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友成是公益理念的倡导者和爱心落地的服务者;对NGO而言,友成是和政府沟通的协调者和物质资金的支持者;对政府而言,友成是查漏拾遗的协助者、多方力量的协调者和人力智力的资源库;对灾区群众而言,友成是贴心的帮扶者而不是替代者、代言者和施舍者;而针对志愿者而言,友成是组织者和服务平台提供者。    
  可以说“遵道志愿者协调办公室”这个平台,及后来的“绵竹灾后重建社会资源协调平台”都是友成有意识的战略上的考虑,友成希望通过此机制,实现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灾后重建特别是灾后社区重建及心灵重建工作的社会目标。     
  第四,有效、专业的志愿者体系的是应付突发性灾难的有生力量。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友成的志愿者动员组织体系。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证明,大批的个人志愿者,只有经过有效组织化才能使自己的志愿行为“正当化”“有序化”和“有效化”。友成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友成的志愿者动员具有“高端性、机动性和可复制性”等特点。     
  自5月13日起,友成动员和组织了麦肯锡公司、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等专业机构,和十几位有关专家,深入到灾区第一线,调查研究、群策群力,在紧急救援、临时安置和灾后重建阶段的政府工作、NGO行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其中,麦肯锡公司作为友成战略合作伙伴,先后投入十余人的工作团队和近百个义务工作日的宝贵资源,从前期的信息收集翻译、到“绵竹市灾后重建多方协作友成论坛”、到“绵竹社会资源协调机制”,他们专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友成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引入商业管理经验具有建设性的示范意义。     
  早在地震之前,友成就已经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着手研发了志愿者大规模组织动员体系“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并在地震前夕开始试点操作。地震为该项目提供了很好的试点实践机会。当抗震救灾从紧急救助阶段逐渐转入灾后重建,面对灾区资源混乱的局面,在绵竹等地建立“友成志愿者驿站”,一方面继续为“绵竹市社会资源协调平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在灾后重建社区综合治理方面进行示范性实践。目前紧急救灾模式已经成为该项目的重要成果,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而在赈灾过程中,对个人志愿者的临时组织和动员,则体现了机动性。比如天涯社区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成为友成建设绵竹儿童活动中心的有生力量,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积极努力的行为给所有的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友成对他们的行为嘉言鼓励的时候,天涯社区志愿者团队也非常激动地说:“非常感激友成给了我们一个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而他们中的核心成员最终成为友成扶贫志愿者队伍中的骨干。而受灾当地的志愿者更成为志愿者队伍中重要的组成。而受灾当地的志愿者更成为志愿者队伍中重要的组成。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震后48小时以内到达灾区时搭乘的是当地志愿者的自驾车,晚上住的是当地志愿者提供的旅行帐篷。我们组织的救灾物资的装卸与发放最初都是通过当地志愿者进行的。他们距离现场最近,行动最快,责任感最强,又有着语言和熟悉当地情况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他们的参与恰恰是帮助灾区群众实现自救的启动力量。   
  如果说“创建多方协作机制” 汇聚和整合各方资源是友成模式在赈灾行动前期的最重要特色,那么在漫长的灾后重建时期,乃至未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长效机制上, 友成“志愿者的组织动员体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将是友成深度参与发挥公益组织力量的重要途径。     
  第五,文化和能力是保障公益组织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高速执行力的保障。友成作为一个年轻的公益组织,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得到了迅速成长,也因我们卓有成效的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肯定。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突发事件面前,一个组织的即时反应和行为方式,与其平日长期的组织文化和机构价值观不无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我们认为,社会公益组织与政府机关、企业应该有所不同。因为以人道主义为天职的社会公益组织则更强调“以人为本”,一切首先出于人本心向善的自发自觉的内在驱使。只有这样,在突发事件面前,才会不顾安危全情投入,才能不计个人及自己组织局部的得失而开放自己所有的资源,才能不浮于表面作秀而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努力做到,既追求政府机构的严谨和公信力,又确保企业的高效而避免陷入官僚主义的陷阱。    
  我想这是指导友成整个抗震救灾行动的思想基础,也是友成机构文化的魂。在此与大家共勉。更希望社会公众以此目标来要求和监督友成。     
  各位朋友,公益组织任重道远,抗灾减灾是公益组织不容回避的课题。我们真诚地希望友成的实践和思考能在公益组织参与抗灾减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大家! 



首页|站点地图|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技术支持:益云